家长课堂 Parent Class

我今年15岁,身高175,父母中产,我不想上学了

2018-10-21

孩子中学阶段便进入了青春期,自我意识高涨,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状况就像暴风骤雨一样。很多家长也发觉孩子升入中学之后会遇到许多问题,比如——厌学


厌学的孩子并不都是学习成绩不好,往往有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各方面都非常优秀。比如在遇到的青春期厌学案例中就有个这样的孩子,年纪15岁,身高已经达到了175,外表看起来非常阳光,和成年人没有什么区别。他的家庭情况也很好,父母收入尚可,父母的教育也没有什么过激行为,但是他就是不想读书了。


家长就很难理解曾经阳光活泼的孩子怎么就厌学了?但是这个孩子还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他觉得自己的身高比父母还高,已经是大人了,凭什么不能决定自己的人生呢?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好好的孩子说不上学就不上学了!理由也是五花八门,还有的孩子根本不和孩子讲理由,就是逃学,不去学校。这些青春期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 慧心源家长课堂,正式开始 -

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系列

-01-

中学生厌学产生的原因

进入青春期之后由于各种原因会出现学业上的断崖,有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开始出现不愿意去上学以及不愿意学习的情绪和行为,但迫于压力,他会按照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去做。而到了中学之后,往往孩子对于父母强制要求的抵抗情绪会有所增加。


很多家长也知道孩子到了中学之后叛逆心会更重,其独立意识更强,若在此之前,亲子关系的建立不够稳健,到了中学阶段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就会较多。有的孩子学业成绩非常不理想,感觉学习非常困难,又对学习有非常厌烦的情绪,且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又不是很好。这种孩子若未得到及时干预,可能会出现长期不愿去上学的情况。

+2.jpg





中学生的厌学问题,有的是厌学的情绪,有的是厌学的行动。


若孩子已经采取行动,干预起来就会比较困难。有些不愿意去上学的孩子可能会沉迷于网络,躲到网吧坚决不回家。


家长看到孩子不愿意学习,不愿意去上学,往往会认为孩子不上进,不努力,把很多负面的标签贴到孩子身上,孩子会产生无力感。其实在我辅导的很多案例当中,有的孩子到了高中阶段仍然学习不好,不愿意去上学,但是从交谈当中我们发现其实孩子的内心深处想学习,但是这种愿望和他自己本身的能力以及状态不相匹配。


我们认为每个孩子内心都渴望学习好,厌学的孩子也不例外。


有的学者根据厌学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一种类型是品德不良型,是指孩子出现了行为问题,在学校里就会上升到道德品质层面;

第二种类型是学习不良型,是指孩子学习能力差或者孩子非常聪明,但就是不学习,上课总捣乱;

第三种类型是人际关系不良型,其实在我的工作当中所面临的很多厌学的孩子都是这种类型,有的会刻意跟父母对抗。

+3.jpg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在中学阶段会遇到比小学阶段更多的困惑和烦恼,面对的不只是学业方面的压力。我们应该从孩子自身的因素和家庭因素两方面来分析孩子厌学的原因。


孩子的自身因素导致厌学:


第一种是厌恶学习,到了中学,增加了很多学业内容,孩子对于学习可能会感觉有点手足无措,且高中阶段的孩子往往学习压力要比初中的孩子更重,有的孩子在初中的时候过得比较愉快,相对轻松一点,但是到了高中阶段换了一个新环境,可能会面对更大的学习压力。所以家长们不要只看到孩子的学习成绩就大发雷霆,而是要跟孩子去探讨学习上遇到了哪些困难。其实很多孩子是愿意跟父母一起去探讨自己的问题,只是担心家长是否愿意听。

+4.jpg


第二种是在学习方面感到迷茫,跟很多孩子交流的时候,发现孩子不知道为了什么去学习,尤其是感到迷惑:为什么要学不擅长的那些科目?所以家长在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可以适当地跟孩子探讨一下未来。但谈到未来的时候,功利心不能太强,只是说你现在不好好学习,以后就要去做一些糟糕的工作,只有学习好了才会怎样,而是从孩子的喜好出发去探讨。


有的孩子说我长大了想画漫画,有的家长就会急,说画漫画能有什么出息。其实这种做法就把孩子憧憬未来的火花浇灭了。孩子到了中学阶段,家长应激发孩子对未来的憧憬。



第三种是孩子对学校的厌恶,学生当中经常会传递着一些情绪,比如说对学校制度的不满,对一些人和事的抱怨,其实大部分孩子对于现实的不满能够自身消化,但有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太好的孩子就会积攒很多不满。


孩子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也很重要,除去校园霸凌这样极端的情况,很多厌学的孩子在家长和老师看来会比较文静,也没有拉帮结派欺负同学等等,那为什么他不愿意去上学了?


比较乖的孩子,内心存在恐惧,比如说恐惧同学的目光,害怕同学评价他,因为到了青春期之后孩子对于自身的外表、对于来自同学的评价会比小学阶段更加在意,更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害怕别人不好的评价或者是害怕同学在背后议论他。但是这种紧张别人看不出来,也就是说他跟同学没有争吵,但是他心里却会恐惧同学的目光。

+5.jpg

还有的孩子兴趣爱好跟其他同学不一样,他很想融入到同学当中,但是却跟其他同学没有共同语言,对别人的话也比较敏感,很难融入到集体里面,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没有硝烟的战争。


人际关系的紧张会给中学生带来很大的内心的压力和恐惧。所以有的时候,孩子表现出来的是不愿意去上学,我们称之为厌学。但实际上更准确的说法是,孩子“恐学”“恐学校”。

+6.jpg


第四种是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差,这样的孩子往往是在赞美声当中或者是众人的目光当中成长起来,会成为大家的焦点。


比如说一个孩子在小学阶段非常出众,学习也好,是老师和家长心目中的好学生,是同学当中的学习的榜样。在赞美声当中成长起来往往他内心的抗挫折能力可能会差一些。


到了中学阶段要重新去面对新的同学,他以往的光环没有了,孩子心里的落差较大,所以会厌学。如果孩子曾经是佼佼者,到了中学阶段,我们家长也要关注到孩子换新环境之后内心是否能够适应。


+7.jpg


第五种就是孩子沉迷于手机而厌学,也就是手机瘾的问题,其实这与过去的孩子沉迷于网络或者沉迷于电视一样,现在的孩子更容易沉迷到手机游戏里面,这是几乎每个孩子都会遇到的。


在控制手机的问题上,家长就要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态度,这也是我经常给孩子家长们的一些建议。如果一个孩子在外界找不到自身的价值,而在手机游戏当中又级别很高,他就很容易沉迷于手机。

+8.jpg




-03-

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重新走进教室

有这么一句话,“当青春期撞上了更年期”,孩子到了青春期正好是妈妈到了更年期的时候,妈妈正处于情绪难以控制的波动性比较大的阶段,而孩子处于自我纠结的阶段,青春期的暴风骤雨和更年期的暴风骤雨撞到了一起,可想而知,调整起来可能会相对的困难一些。孩子在小学阶段,可能是你的一句话,一个呵斥或者一声咆哮,就马上乖乖的去写作业,或者是去学习、停下玩手机,但是孩子到了中学阶段,这种情况就会不一样,你的呵斥或者强制性的语言已经完全不好使了。那么家长究竟怎么做才好呢?

一、转变相处方式:家长都不愿意改变,怎么要求孩子转变?


孩子升入初中之后,家长就要意识到跟孩子之间的相处方式需要进行一些改变。其实有的家长在孩子四五年级的时候已经感受到这种变化了,如果那个时期家长已经做了一些适当的调整,到了青春期,遇到的压力可能会少一些。


帮助厌学或者不愿意学习或者是拒绝去上学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增进沟通,改善亲子关系,尤其是要减少强制性的语气。


有的孩子的情绪脾气在这个阶段会增加很多,甚至有的孩子干脆就不理父母了,这样的话我们很难去帮助孩子在学业以及适应学校生活方面有一个大的提高,所以家长在这个时候尽量要学习一些跟孩子和平交流的习惯和语气。


当孩子不在的时候,父母两个人可以相互对着练习,经常练习这种语气也会变得自然,因为很多时候家长会跟我抱怨说:“哎呀,已经习惯于这种跟孩子说话的方式了,我的脾气就这样,我实在是改不了。”但是如果家长都改不了,你怎么能要求孩子改变呢?


+9.jpg


最最重要的是去倾听,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更希望别人能够接纳他的观点,虽然有的观点可能比较幼稚,不太成熟,但是他希望能够有一个倾听者。很多亲子关系不好就是因为家长不愿意听孩子的观点,觉得孩子说的都是错,孩子在家里面情绪肯定会不好。


二、控制情绪:父母相互监督


用暴躁的语气去跟孩子说话,或者是用盛气凌人的语气去交流,效果肯定适得其反。所以这个阶段家长控制情绪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父母双方情绪都比较急躁的话,就要互相提醒一下。


三、学会欣赏孩子


来自父母的鼓励和欣赏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往往这个阶段家长觉得孩子太叛逆了,太不听话了,所以对孩子的批评,指责会比较多,让孩子没有价值感。


欣赏青春期的孩子要从多方面入手,要让孩子感觉自己是有价值的。


+10.jpg


四、做好时间管理


家长们觉得比较困扰的对于手机的应用,其实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时间管理。有的孩子在学校里面可能对学习不是很上心,不是很努力,或者是感觉力不从心,回到家里面要尽量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而不是在孩子有压力的时候就给他玩手机、电脑。


五、鼓励孩子正确应对人际关系


对于人际关系紧张的孩子,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就要分析原因有哪些,有的是跟同学之间发生冲突了,有的是跟老师之间的,有的孩子是难以融入到集体当中,不理解同伴的聊天内容。


关于人际关系家长也应该和孩子多聊天,给孩子多一些鼓励,支持。比如有的孩子看到老师觉得害羞,就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和老师打招呼的方式,提升孩子的信心,鼓励孩子交朋友,慢慢地孩子就能交到自己觉得比较不错,能聊得来的朋友,对于学校的恐惧、厌恶等负面情绪就减少很多。

+11.jpg


END






欢迎拨打儿童青少年心理热线:
010-53382777
  • 首页

版权所有 © 2008-2024 北京慧心源儿童心理咨询与干预中心

心理医生韩海英博士心理专家团队